在管徑一定情況下 ,水管內的冷卻水流速應足夠大,使得管內產生紊流才能使得冷卻水的作用得到發揮 (如是層流,會降低冷卻效果 )。工程冷卻管內直徑為38.1mm時,冷卻水產生紊流的臨界流速為8.5cm/s,因此分別考慮當水流速為8.5cm/s、17 cm/s、25.5cm/s、34 cm/s、42.5cm/s、51cm/s、60cm/s、70cm/s時混凝土的溫度場變化,同樣考慮 4個特征點的溫度及溫度峰值的變化情況 (見下圖)。
冷卻管長度中間位置附近(A點 )的混凝土降溫效果隨著流速的增加有明顯的增強,混凝土結構的中間位置(B點)的冷卻作用變化卻不是很明顯,由數據可知其減小范圍都小于 0.3℃ ,結構中間位置處混 凝土同時受到兩個水管進水 口冷卻水的共同影響,冷 卻條件較好 ,增加冷卻水流量對水管布置較密集位置 處的混凝土并沒有進一步的影響。
進水口處混凝土(C點)的溫度歷時曲線并沒有因為冷卻水流速的變化得到明顯的變化 ,與混凝土中心位置處混凝土的變化規律及原因相同;而出水口處混凝土(D點)的溫度隨冷卻水流速的增加降低較為明顯 , 說明增加冷卻水流速能夠增強冷卻效果,且增加水流 速對尾水 口處 (D點)的混凝土降溫作用也得到了加強。
冷卻水流速的變化對混凝土溫度峰值的影響作用較為明顯 ,這與上述所示冷卻水流速對出水口和水管中間位置處溫度變化規律相一致;但是當冷卻水流速增加到 3~4倍臨界流速時,繼續增加冷卻水流速對溫度峰值的削減作用并不明顯 。這一規律在水管中間位置處 、出水口處的混凝土溫度 以及冷卻水溫度的變化規律中也可以看 到 。
當冷卻水流速較低時,冷卻水溫度隨著混凝土溫 升的變化有所升高 ,說明冷卻水對混凝土溫升的削減作用發揮充分 ,降溫作用也隨流速增加而有所增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