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孔后,用清水沖孔至孔內返出清水為止,開始注漿。采用孔底上行注漿方式,通過內徑15mm的無縫鋼管將漿液送至孔底,孔口自自然地面向下2m深范圍進行封孔,以保證孔內漿液壓力。注漿壓力控制在2MPa~4MPa。
第一個孔注漿量達到0.84m時,注漿壓力突然升高達到7MPa后注漿管接頭崩開,注漿被迫中止。減除鉆孔中殘留漿量,實際注入缺陷段漿量約為0.5m。分析壓力升高原因是漿液制備時由儲漿罐未清理干凈導致漿液中混入了水泥小塊體堵塞管路所致。
第二個孔在第一孔注漿完成養護36h后進行鉆孔施工,該孔在缺陷段取出的巖芯仍為砂石散體結構,但其中明顯含有新鮮水泥漿液,判斷為第一次注漿后養護時間不足,水泥漿未凝固所致。第二孔注漿工藝與第一孔相同,同時對管道采取了加固措施。本次注漿量達到1.0m后注漿壓力持續穩定在6MPa,繼續注漿達1.5m時,注漿壓力無變化,隨即停止注漿。分析原因應是缺陷段漿液注滿后,漿液開始沖破樁側阻力,向樁側及周邊地層中滲透所致(該段地層為中粗砂)。
吸取第一次注漿養護時間短的教訓,本次養護3d后,開始施工第三個鉆孔,該孔主要作用是檢查前兩次注漿效果兼作補漿孔。該孔缺陷段巖芯完全呈混凝土短柱狀,與上面樁段巖芯相似,依此判斷前兩次注漿后已達到預期效果,不需進行三次注漿,故僅對第三個孔進行了注漿封孔處理。
一周后,對該樁重新進行聲波透射檢測,檢測結果顯示原缺陷段樁體經過注漿補強后,已滿足設計對樁體的要求。